新疆反恐经验之一——信息管制

伦敦汽车冲撞行人,墨尔本设置水泥墩,西方世界多起恐袭,中东战乱难民离散,新疆式的暴恐方式和应对措施向全世界输出。一个正常社会如何防御恐怖袭击却仍然保持正常,何种应对手段有效而非仅激起社会对立,新疆成为一个检验反恐策略实施的样本。

七五后,新疆断网一年,自此全面信息管控逐步实施,管制信息是否有效遏制暴恐,需逐一分析,所费代价是否值得,则是一种机会成本,至于禁止信息自由流通是否仅为应对暴恐,此处不予讨论。

新疆断网依据是切断境内外暴恐分子联系渠道,在暴恐发生当即,此举确实必要,但断网举措是在暴恐袭击已然完成之后,持续数天数月以至一年。以政府本就具备的合法信息监控手段和社会管理体系,此时更优先的似乎应是监视可疑信息流动,获取暴恐犯罪线索,而非全面切断信息输送。

暴恐完成之后的信息切断,最直接的效果,可能与连夜立即清理街面袭击痕迹类似,避免有关暴恐直接影像证据、目击者亲历,以及相关讨论的爆发性扩散。在突发事件社会震动期,对此加以限制防止群体情绪激愤骚乱,也是一种可被接受的合理手段。但控制刺激源只是不得已权宜之计,人们情绪的真正疏通,不同群体非理性对抗信念的化解,只能依赖事实真相的澄清,对任何犯罪施以合理且正义的裁决,更长远的,观念的自由争辩,破除各自封闭性的认知系统和情感依附。

长达一年的网络切断,所造成的是不能谈论和不许谈论,无论是对事实还是观念。当一切都无法在言谈中被澄清,彼此的偏执信念只会愈加固执,这符合七五之后族群界限更加固化的人类学观察。

自此,论坛等涉疆网络节点关闭、关键词过滤加强、即时通讯软件严密控制、访问境外网络一律禁止、常规性查验手机、个人电脑等电子设备全面清查,以及,对现实中个人普通言论的政治甄别。

数年间新疆种种措施,对遏制偶发暴恐或许有效,社会公众生活便利和固有权利亦被牺牲,其负面后果有二。其一、管制加强、信息流通受阻,社会经济活力必然受损,部分公司行业难以发展,连带效应民营经济整体竞争力更为弱化,就业从业环境恶劣,人才人力流失,经济维系愈发依赖外界输血,此一情境,恰是诸种社会问题产生背景之一。其二、暴恐并非普通刑事犯罪,加大打击力度不能一劳永逸。暴恐土壤是被群体共享的观念情感,信息控制言论甄别只能减少声音表达,对观念的隐秘传播无能为力。与之相反,各种多样性的言论冲突被控制压制,取而代之的并不是符合政治正确的唯一语言范本,当所有本可供表达的观念被定为非法,竞争对手去除,本就不能表达的偏执信念在暗处获得更多滋养。

如同任何强大的观念一样,它在人心中生长,由热血而散布,你无法在言论中,更无法在硬盘中将其切断和杀死。

禁止谈论的并非仅是隐秘的事物,它的相反面也要被驱赶到隐秘之中,暴恐的根源无法被置于阳光之下,被它所伤害和破坏的,也要被强迫忘掉。谁若不信,可尝试纪念那本该纪念的。

但是,人们不会忘记任何重要的事物,区别只在于,我们努力记得它的本来面目,提醒我们该如何行事,或,因畏惧而试图忘却,结果只让它的阴影控制我们的心智和行动。

思考倚赖语言,无法谈论,也就无法应对。恐怖主义植根于一个自由观念被禁锢的社会,它想要的,正是将这一禁锢强加于它之外的社会。我们维系这种禁锢,并将这种禁锢扩展到我们自身,此时需衡量的,已不是何种措施消灭恐怖主义,而是我们是否替恐怖主义完成了它的主张。暴恐分子要破坏一个社会正常的运转,人们,该做的是无论付出何种代价都要正常生活,而非相反,付出正常生活的代价与其对峙。本来不必如此,因为力量比对悬殊分明,维系正常并不是艰难的负担,除非,我们本就生活在一个并非正常的社会。

所有固执的信念必须观念的自由竞争才能打破,还需耐心等待,因为这种竞争必须深入自我封闭的体系内部才能有效,否则只是文化多元的口舌之争,即便在正常社会,这也是长久的任务。在我们寄予希望的这里,信息自由和观念竞争,需排除怎样的阻碍才能确立自身,暂时无法谈论。